色素痣
色素痣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新生物,又名痣细胞痣、细胞痣、黑素细胞痣、痣。本病常见,几乎每人都有,从婴儿期到年老者都可以发生,随年龄增长数目增加,往往青春发育期明显增多。女性的痣趋向比男性更多,白人的痣比黑人更多。偶见于黏膜表面。临床表现有多种类型。颜色多呈深褐或墨黑色,少数没有颜色的无色痣。
流行病学
色素痣较为常见,几乎每个人都有,一般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,随年龄增长而数目增加。
皮肤错构瘤是指一大类皮肤发育异常,并以“痣"命名的错构瘤,大多为散发病例,其中表皮痣和皮脂腺痣较为常见。一般出生就有,随着年龄生长,会逐渐变大。
疾病类型
根据色素痣的发生时间,可分为先天性色素痣和获得性色素痣。
先天性色素痣根据大小又可分为先天性小痣、先天性中等大小痣和先天性巨痣。
根据黑色素细胞巢-痣细胞在皮肤中的位置,可以分为交界痣、皮内痣和混合痣。
还有其他几种特殊的黑素细胞构成的痣,例如晕痣、蓝痣、Spitz痣和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。其中,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又包括了蒙古斑、太田痣和伊藤痣。
皮肤错构瘤包括但不限于表皮痣、皮脂腺痣、器官样痣、结缔组织痣、黏蛋白痣、浅表脂肪瘤样痣、Becker痣(色素性毛表皮痣)等。表皮痣根据表现分为疣状痣、单侧痣和高起鱼鳞病三种类型。
病因
本病属于发育畸形,黑素细胞在由神经嵴到表皮的移动过程中,由于偶然异常,造成黑素细胞的局部聚集而成。
基本病因
先天性色素痣病因不明,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有关。获得性色素痣的重要原因是环境中的紫外线照射,也可能与药物、外伤、激素水平改变、免疫抑制等有一定关系。
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多是先天性的,是在胚胎发育时,黑色素细胞从神经嵴向表皮移动时停留在真皮所致。
诱发因素
性激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太田痣。
紫外线照射、药物、外伤、免疫抑制可能会诱发色素痣。
临床表现
基本损害一般为直径<6mm的斑疹、丘疹、结节,疣状或乳头状,多为圆形,常对称分布,界限清楚,边缘规则,色泽均匀。数目多少不等,单个、数个甚至数十个,有些损害处可有一根至数根短而粗的黑毛。由于痣细胞的色素含量不同,临床上可呈棕色、褐色、蓝黑色、黑色或正常肤色、淡黄色、暗红色。日晒可增加暴露部位色素痣的数量。根据痣细胞的分布部位,分为交界痣、皮内痣和混合痣。
1.交界痣
出生时即有,或出生后不久发生,通常较小,直径1~6mm,平滑,无毛,扁平或略高出皮面,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疹。身体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。
2.混合痣
外观类似交界痣,但可能更高起,有时有毛发穿出,多见于儿童和少年。
3.皮内痣
成人常见,呈半球形隆起的丘疹或结节,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,表面光滑或呈乳头状,或有蒂,可含有毛发。皮内痣一般不增大。多见于头颈部。
色素痣不稳定,常经历成熟至衰老的生长演化过程。痣开始时多为小而平的交界痣,以后大多发展为混合痣,最后变为皮内痣。
交界痣恶变时,局部常有轻度疼痛。灼热和刺痛,边缘处出现卫星小点,如突然增大、颜色加深、有炎症反应,破溃或出血时,要提高警惕。
伴随症状
少有瘙痒或疼痛等伴随症状。
就医
当痣突然出现一些如出血、感染等变化时,需要到皮肤科就诊,医生通过观察、问诊及病理学检查,可以对病情做出诊断。
就医指征
痣的形状改变或看起来不均匀;
痣的颜色改变,变暗或有超过2种颜色出现;
伴有瘙痒、疼痛、结痂、破溃或出血;
痣不断变大或变得突出;
痣的周围出现新的病变;
先天性色素痣长径大于20cm、获得性色素痣长径大于6mm时有必要就诊。
鉴别诊断
儿童期交界痣要与黑痣、雀斑鉴别诊断,混合痣和皮内痣要与脂溢性角化病、色素性基底细胞癌、皮肤纤维瘤、神经纤维瘤等鉴别诊断。与恶性黑素瘤的鉴别诊断在于后者常不对称、边界不清楚、边缘不光滑、颜色不均匀,瘤体发展迅速、易破溃、出血,可形成不规则瘢痕,瘤细胞常有异形。
并发症
一些色素痣可能会恶变成黑色素瘤。
日常病情监测
痣恶变时,局部有时伴有轻度疼痛、灼热或刺痒,边缘处出现卫星小点,若突然增大、颜色加深、有炎症反应,破溃或出血时,要特别警惕。
预防
部分病因不明或由先天性因素所致的痣,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。继发性色素痣通过避免紫外线照射、加强劳动保护可能降低其发病风险。